中国健康农业倡导者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中国文旅地标专家调研贵州毕节纳雍县中铁国际生态谷

中农博后    2020-10-5 14:50:12    作者:    浏览量: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player.

       9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文旅地标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孙建,中国产学研合作健康农业协同创新平台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北京中农博后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栋等组成的专家组。在中铁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吴杨,中铁文旅集团纳雍项目指挥部党工委书记胡永清、指挥长刘建海和综合部部长杨廷华的陪同下,应邀实地调研考察由中铁文旅集团牵头实施的贵州毕节纳雍县骔岭地灾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中铁国际生态谷项目)

微信图片_20201229171209.jpg


      目前,纳雍县是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是贵州省委、省政府挂牌督战的9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被国际专家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极贫奔向小康。纳雍县通过“五色产业”,“红色产业--辣椒,黄色产业--韭黄,白色产业--红托竹荪,黑色产业--黑木耳,紫色产业--紫菜薹”,并探索发展高山地区种桑养蚕新模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共同向“纳威赫,了不得”目标迈进。


 

微信图片_20201229171219.jpg

       据了解,骔岭镇原来是煤炭重镇,境内煤矿最多的鼎盛时期达到40多座,煤炭产量达到180多万吨,占据了全县煤炭总量的半壁江山。随着煤炭资源的连年开采,骔岭镇“黑色”煤炭支柱产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矿群矛盾突出。而且骔岭镇大箐脚一带危岩为卡斯特地区典型的缓倾层状危岩,由于自然环境脆弱,在受岩溶地质、人工活动、降雨诱发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具有单体规模大、带状长度大、崩落距离远、影响人数多之特点。基于危岩的稳定性及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早期识别与治理,并通过中铁国际生态谷项目对全域进行生态保育和环境修复,对于当地防灾减灾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骔岭镇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产业为主题,在生态茶园的基础上,依托天然杜鹃花海,在茶园里规划套种樱花及紫金花,打造百里樱花长廊、千亩紫金花海,这里既是花园,又是茶园。形成了“猪-沼-茶-草”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将骔岭镇打造成集农业、茶产业、旅游业为一体的生态型观光旅游大镇。

微信图片_20201229171223.jpg


      据悉,纳雍县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无霜期286天,属于亚热带季风季候。骔岭镇生态茶园核心产区分布在坪箐社区海拔2300米的大山上,7000亩茶园施肥系统以沼液为主,配套建成茶叶加工厂4000平方米;生态糯谷猪养殖场1万平方米、饲料加工厂1000平方米、沼气池3700立方米。培育的优良土猪品种采用牧草加粮食饲料的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一猪一沼(电)、一茶(果蔬)、一草循环农业产业链,带动周边村寨200多名群众常年就业。

微信图片_20201223111952.png

      孙建介绍,《中国文化旅游地标》是中国地名学会联合中国社会出版社编辑征集出版“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型系列丛书”,并通过社会出版社对外传播平台翻译成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语等语种向全球发行,扩大、增强各地文化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力度。对入选“中国文化旅游地标”文旅保护单位,丛书将对入选项目以图文并茂多语言的形式面向世界推荐宣传,并将以颁证、挂牌、和文件的方式予以命名和公布,对在组织申报过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中国文化旅游地标保护”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证书。中国文旅地标品牌与国家级非遗项目结合,将加快文化扶贫进度。

微信图片_20201229171232.jpg


        专家建议,中铁国际生态谷规划可借助于健康农业和《质量品牌提升和“十三五”规划》“耕育田园”理念,在生态保育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依托现有田园景观、自然风貌、人文环境,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借助于当地的乡土民俗、饮食文化、图腾文化和民间工艺特色,进一步激活保护、传承弘扬这些符号而建立的集生态康养、亲子体验为一体的健康农业综合体。因地制宜合理配套现代化农业展示、农业示范、传统农业体验区、动植物园、自然生态教育、市民农场、创意农业展示等设施,有利于医农同根、药食同源康养产业发展。把生态谷的农业产业与文化传承、涵养生态、农业科普等一二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跨界融合和标准、质量、一体化发展模式。用生态高质量发展模式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中国文旅地标专家时理想、张智、陈小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