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饲用豆粕减量替代
记者在4月18日福建厦门召开的“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二届产业发展论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上了解到,2023年我国蛋白饲料消费总量为1.163亿吨,较2012年减少70万吨,其中豆粕消费6350万吨,较2022年减少230万吨。专家表示,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进一步推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实现蛋白饲料自主可控。
目前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主要有“提效、开源、调结构”三条路径,即提升蛋白质利用效率,开发更多蛋白饲料资源,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减少豆粕用量,这些路径都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表示,要加强对动物营养需求的研究,持续开展对饲料营养价值的精准评定,还要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充分应用到饲料生产和养殖过程中,实现精准营养。动物遗传背景在持续改进,只有了解动物营养需求,推进精准饲喂,才能提升养殖效率,节约饲料粮。
研究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也很重要。“低蛋白日粮是相当长时期内解决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最大依仗。”谯仕彦介绍,目前已有针对各类畜禽的低蛋白日粮国家推荐标准和团体标准。
要节约饲料粮,除了改进饲料配方技术,还可以加强选育节粮型畜禽品种,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介绍,目前饲料成本占畜禽养殖成本70%左右,相比国外,我国畜禽养殖业饲料转化率较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品种选育是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关键。以肉鸭为例,侯水生团队育成的“免填型”北京烤鸭专用新品种,改变了传统上北京烤鸭依赖填鸭的饲喂方式,减少了饲料浪费,提升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鸭死亡率。“下一步要研发畜禽饲料转化效率自动化测定设备,解决大群体个体的表型准确测定问题。基因组选择技术也为选育较高饲料转化率的牛、羊、猪品种提供了高效手段。”侯水生建议。
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何艮及其团队成员同样在关注如何提升饲料转化率。从动物吃下饲料,到转化为体内的蛋白,这中间是什么在发挥作用?“研究发现餐后体蛋白合成激发是饲料蛋白转化的基础,开发和应用调控饲料转化核心元件mTOR的动物营养品,能够大幅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降低料肉比。”何艮说。
在蛋白饲料资源开发上,乙醇梭菌蛋白等微生物蛋白产品的研发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汉春表示,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等饲料生物合成技术方兴未艾,要准确把握饲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评价规则,加快生物合成技术成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