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持续下跌,肉牛产业或迎来调整机遇
“牛肉价格又便宜了。”近日,一位对牛肉消费需求较高的健身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线上线下渠道的牛肉价格较前两年有明显降低,从以前的每斤40多元降到现在的30多元,基本可以实现“牛肉自由”。
“牛肉降价,38元→35元!”在北京市昌平区一家便民市场的牛肉销售档口,旁边挂着的价格板上醒目标示着牛肉降价的信息。档口老板告诉记者,此次价格调整是在一个多月之前,目前这个价格基本只能实现收支平衡。她还透露,在北京周边的一些大集上,牛肉价格甚至只卖到每斤30元甚至更低。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6月2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60.44元,较今年1月1日的每公斤71.46元下跌了15.4%。业内人士更是表示,牛肉价格自去年一路下滑,如今已跌至近5年新低。
目前牛肉价格为何持续下跌?对肉牛行业将会造成哪些影响?行业又该如何自救?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根本原因是供大于求
“肉牛价格从2023年年初开始走低,很多人当时都认为是临时性的价格波动,没想到一直到现在价格都没有回升,还在持续下跌。”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说。
分析价格持续下跌原因,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主要是目前牛肉总体供大于求。
从国内来看,随着肉牛产业规模扩大和生产管理技术的不断提升,肉牛存栏量显著增加,牛肉产量也在不断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牛肉进口量也在不断增长。我国进口牛肉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肉牛养殖成本显著低于国内,存在较大的竞争优势。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曹兵海认为,我国肉牛行业目前存在养殖品种单一的问题,增重型肉牛品种西门塔尔的养殖占比超过一半,其肉质与进口牛肉相比不具有明显优势,从而导致进口牛肉对国内牛肉形成质量、价格的多重冲击。
此外,由于去年以来乳制品市场消费低迷,原奶价格不断走低,导致奶牛养殖场(户)加快了奶牛淘汰的速度。而一直以来,淘汰奶牛转为肉用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因此淘汰奶牛也增加了牛肉供应量。
在目前牛肉消费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牛肉供大于求带来的连锁效应就是牛肉乃至肉牛价格持续下跌,让整个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保行业根基政策已出台
“2022年育成的活牛价格在每公斤34~35元,2024年上半年降至每公斤22元左右。”李俊雅告诉记者,在这样价格倒挂的形势下,目前卖一头育成的活牛最少也要亏1000元。
养殖持续亏损让部分养殖户开始逐渐减少养殖量甚至退出肉牛养殖,也出现了淘汰能繁母牛的现象。
内蒙古通辽市一个2000头规模的肉牛交易市场交易情况显示,过去育肥公牛占交易量的80%,母牛和牛犊共占20%。而今年5月,该市场母牛交易量已经占比达到50%,说明行业正大量淘汰母牛。
“繁育母牛是肉牛产业的基础,国内基础母牛总量一旦下降1/3,将对产业造成严重打击,恢复也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李俊雅说。
为了稳定肉牛基础产能,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6月21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稳定肉牛生产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落实落细各项支持政策、多措并举保障饲草料供给、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生产监测预警和指导服务五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国家启动实施了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粮改饲、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项目,农业农村、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做好资金保障,各地则应尽快促进项目落地;肉牛主产区要积极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加大对养殖场(户)特别是母牛养殖场(户)的扶持,稳定养殖信心。同时要主动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存量贷款无还本续贷或合理展期。
在饲草料保障方面,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充分挖掘耕地、盐碱地、滩地等土地资源种草潜力,增加肉牛养殖饲草供应。探索通过粮食作物秸秆与优质饲草混贮等方式,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比例。同时强化饲草料生产使用技术指导服务,提升养殖场(户)饲草料利用效率。用足用好地源性饲草料资源,降低饲草料成本。加强饲草料供需情况调度,组织做好产销衔接,确保饲草料储备充足、均衡供应。
“饲草成本占肉牛养殖成本65%左右,目前国内饲草成本高很大程度是因为草畜不配套。”曹兵海介绍,很多养殖场往往要从千里外的地方购买饲草料,中间的运输将养殖成本进一步加大,增加养殖户的养殖压力。“所以我们建议就地、就近发展养牛产业,持续开发本地新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比如云南有些养殖户利用甘蔗梢、香蕉茎秆等作为部分饲料,实现了节本增效。”
虽然目前行业整体亏损,但疫病防控不可松懈,《通知》指出,要持续开展口蹄疫、布病等重点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口蹄疫、布病、包虫病强制免疫,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养殖亏损情况下,肉牛调运屠宰可能增多,各地要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严格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加强关键环节风险管控。做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强化监测结果运用。严厉打击出厂销售未经检验检疫或者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牛产品等违法行为。
此外,还应加强生产监测预警,提高肉牛存出栏、能繁母牛存栏、新生犊牛数量等指标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强化肉牛生产形势分析研判,加大权威数据信息发布力度。在当前肉牛养殖亏损时期,及时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适度淘汰老龄低产牛,优化牛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技术支撑机构应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推广肉牛养殖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减少养殖亏损,稳定基础母畜产能。
差异化牛种发展或迎来机遇
“在目前情况下,想一时摆脱困境比较难,但长远来看,若是产业结构调整到位,或许可以避免此次持续下跌的情况再次出现,所以这次或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曹兵海分析道。
曹兵海认为,国内肉牛存在两个市场,一个是以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品种为代表的增重型品种,为国内市场提供大量普通牛肉;另一个是以和牛、安格斯和本土牛种为代表的肉质型品种,为国内市场提供各种优质的差异化、风味性牛肉。目前,增重型品种牛养殖量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目前市场上的牛肉产品不能形成差异化,从而导致同品种牛肉价格越来越低。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目前牛肉整体价格下跌,但是本土黄牛肉等主打差异化的牛肉产品价格基本还是能维持在正常水平。”曹兵海说,特别是云贵川和珠三角等地区的本土牛的养殖量有所增加,相应的牛肉销量也在增长。
因此,专家建议养殖场(户)在此次肉牛淘汰出栏之前,先考虑好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要盲从,应考虑差异化养殖。
就具体措施而言,养殖场(户)在确保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前提下,可适度调整牛群数量,逐步淘汰低产牛,引进具有发展潜能的差异化牛种。也可逐步调整养殖发展模式,增加全产业链联结延伸,分散养殖风险。同时,国家也可适度对差异化肉牛产业发展进行补贴,提升肉牛产业的抗冲击能力。
此外,专家还建议完善肉牛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李俊雅介绍,当前肉牛价格持续下跌,但实际上活牛跌得最多,市场上的牛肉价格跌得少一些,而餐饮业的牛肉菜品降价较少。养殖、贩运、屠宰、市场、深加工等各个环节没有形成较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如果亏损时,各环节亏得平均一点,赚钱时各环节也赚得平均一点,让各环节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那么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显著增强。”李俊雅说。
此外,目前我国消费市场流行着数套牛肉分级标准,大部分是国外标准的改良版。中外对牛肉的消费方式不同,因此国外的分级标准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国内市场。
同时,记者了解到,我国在去年也出台实施了《畜禽肉质量分级—牛肉》(GB/T29392-2022)国家标准,根据生理成熟度、大理石花纹,把牛胴体分为特级、优级、良好级和普通级。而分割肉的等级各有差异,以外脊为例,根据大理石花纹、肉色和脂肪色,分为S级、A级、B级、C级。
但该标准实施未久,同时市场充斥多套标准,目前消费者对牛肉分级仍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不利于牛肉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肉牛行业目前正处于低谷阵痛期,但祸兮福之所倚,或许阵痛之后,肉牛产业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